第659章 三才之奇門(四)[第2頁/共4頁]
成為阿羅漢的小乘佛法修行人如果尚存,因為另有五蘊色身存在於人間,尚要接受風吹雨打、酷寒日曬等等人間的微苦,是以所證境地稱為“不足依涅槃”;成為阿羅漢的小乘佛法修行人如果滅亡,因為丟棄五蘊色身的原因,所出境地則稱為無餘依涅槃。
涅槃是梵語,正音為波利匿縛男,舊雲涅槃,今順古亦雲涅槃。彆名泥洹,或雲涅槃那,皆音之訛略,或楚夏分歧。滅度,或雲寂滅、有為、擺脫、安樂、不生不滅等,名雖異其義則同。
這可見三法印的教說,是將諸法的本相與修行的過程,主觀與客觀,究竟與代價,統統都綜合而同一了。這是佛陀獨一的罕見教法!無常為佛門,空為無生門,這也是合於三法印次第的,他所說的空,便是無我;無生便是涅槃的異名。
色、聲、香、味、觸、法六者,稱為六境,它們是六根感化時不成少的境地,即眼能視色耳能聞聲,鼻能嗅香,舌能嘗味,身有所觸,意有所思所念。總之,六境包含了統統可認知的工具。六境有勾引眾生心機向外的能夠,即說它們易於矇蔽眾生本有的至心,因為有淨化性,以是又稱為六塵,因此六境又叫六塵。六根與六塵的相互感化使眾生生出了各種虛妄彆離心,造作各種業因,感受各種果報。
但是非論是不足依涅槃或是無餘依涅槃,阿羅漢都因為毀滅自我的原因,實際上再冇有此阿羅漢存在。本來自性清淨而有染汙涅槃,隻要修證大乘佛法的修行人能夠證得。大乘佛法的修行人稱為菩薩。
在全部成佛之道的修證過程中,凡夫從建議情願成佛的菩提心時,一向到將來能夠成佛,統共必要經曆五十二個階位分歧層次的修證階段,用時要顛末三大阿僧祇劫。在這全部過程中,大乘佛法的修行人能夠於證得第一十七階位時,親證本來自性清淨而有染汙涅槃,能夠得知清冷沉寂,煩惱不現,眾苦永寂當中道實在境地。
要之,圓寂也就是指得圓明寂照之至心。因為它至心、本具統統功德(圓),永離統統煩惱(寂)故。成佛即證此至心,故涅槃並非諸佛的專有品,不過凡夫一貫為胡想所無知,是以不能證得。所謂迷則倒置胡想,悟則究竟涅槃。
佛說三法印,是非常善巧的,同一命題而作兩方麵講解,既是事物的本相──遍及理性,也就是實際的過程。這三者的深義,本是一樣的,每一法印能開顯正覺的內容,即每一法印能離執證真。依無常門而悟入的,即無願擺脫門;依無我而悟入的,即空擺脫門;依涅槃寂滅而悟入的,即無相擺脫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