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都市娛樂 - 論語 - 第6章 論語八佾(1)

第6章 論語八佾(1)[第2頁/共5頁]

①旅:祭名。祭奠山川為旅。當時,隻要天子和諸侯纔有祭奠名山大川的資格。

【註釋】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子夏從孔子所講的“繪過後素”中,貫穿到仁先禮後的事理,遭到孔子的獎飾。就倫理學說,這裡的禮指對行動起束縛感化的外在情勢——禮節典禮;素指施禮的內心情操。禮後於甚麼情操?孔子冇有直說,但普通以為是後於仁的品德情操。孔子以為,表麵的禮節典禮同內心的情操應是同一的,如同繪畫一樣,質地不潔白,不會畫出豐富多采的圖案。

在孔子看來,一小我的品級名分,不但活著的時候不能竄改,身後也不能竄改。生時是貴者、尊者,身後其亡靈也是尊者、貴者。這裡,他對行禘禮的群情,反應出當時禮崩樂壞的狀況,也表示了他對近況的不滿。

春秋末期,仆從製社會處於土崩崩潰、禮崩樂壞的過程中,違犯周禮、犯上反叛的事情不竭產生,這是封建製代替仆從製過程中的必定表示。季孫氏用八佾舞於天井,是典範的粉碎周禮的事件。對此,孔子表示出極大的氣憤,“是可忍孰不成忍”一句,反應了孔子對此事的根基態度。

【註釋】

3.4 林放①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②也,甯戚③。”

【原文】

【評析】

【評析】

②繪過後素:繪,畫。素,白底。

【原文】

④文獻:文,指汗青文籍;獻,指賢人。

【評析】

《八佾》篇包含26章。本篇首要內容觸及“禮”的題目,主張保護禮在軌製上、禮節上的各種規定;孔子提出“繪過後素”的命題,表達了他的倫理思惟以及“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政治品德主張。本篇重點會商如何保護“禮”的題目。

【評析】

3.6 季氏旅①於泰山,子謂冉有②曰:“女③弗能救④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⑤乎?”

④堂:接客祭祖的處所。

【原文】

【原文】

有人問孔子關於停止禘祭的規定。孔子說:“我不曉得。曉得這類規定的人,對管理天下的事,就會像把這東西擺在這裡一樣(輕易)吧!”(一麵說一麵)指著他的手掌。

【譯文】

⑤林放:見本篇第4章之注。

③可忍:能夠忍心。一說能夠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