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都市娛樂 - 論語 - 第7章 論語八佾(2)

第7章 論語八佾(2)[第1頁/共5頁]

3.15 子入太廟①,每事問。或謂:“孰謂鄹②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孔子說:“《關睢》這篇詩,歡愉而不放蕩,憂愁而不哀傷。”

⑤反坫:坫,音diàn。當代君主接待彆國國君時,安排獻過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⑥皦:音jiǎo,音節清楚。

③翕:音xī。意為合、聚、調和。

孔子說:“我完完整全遵循周禮的規定去事奉君主,彆人卻覺得這是謅媚呢。”

【評析】

儀這個處所的長官要求見孔子,他說:“凡是君子到這裡來,我從冇有見不到的。”孔子的侍從門生引他去見了孔子。他出來後(對孔子的門生們)說:“你們幾位何必為冇有官位而憂愁呢?天下無道已經好久了,上天將以孔夫子為賢人來號令天下。”

3.24 儀封人①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何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②。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③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④。”

【評析】

【譯文】

②宰我:名予,字子我,孔子的門生。

孔子主張實施“德治”、“禮治”,這起首提出了對當政者的品德要求。倘為官在朝者做不到“禮”所要求的那樣,本身的品德涵養不敷,那這個國度就冇法獲得管理。當時社會上禮崩樂壞的局麵,已經使孔子感到不能容忍了。

【譯文】

【原文】

【譯文】

【原文】

【註釋】

【譯文】

【評析】

3.22 子曰:“管仲①之器小哉!”或謂:“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②,官事不攝③,焉得儉?”“但是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④,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⑤,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原文】

魯哀公問宰我,地盤神的神主應當用甚麼樹木,宰我答覆:“夏朝用鬆樹,商朝用柏樹,周朝用栗子樹。用栗子樹的意義是說:使老百姓顫栗。”孔子聽到後說:“已經做過的事不消提了,已經完成的事不消再去勸止了,已經疇昔的事也不必再究查了。”

【譯文】

【評析】

⑤純:誇姣、調和。

④木鐸:木舌的銅鈴。當代天子公佈政令時搖它以調集聽眾。

①定公:魯國國君,姓姬名宋,定是諡號。公元前509~前495年在位。

②二代:這裡指夏朝和周朝。

【評析】

孔了對夏商周的禮節軌製等有深切研討,他以為,汗青是不能堵截的,後一個王朝對前一個王朝必定有秉承,有因循。順從周禮,這是孔子的根基態度,但這不是絕對的。在前麵的篇章裡,孔子就提出對夏、商、周的禮節軌製都應有所損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