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論語道德(2)[第1頁/共3頁]
①何有:全意為“何難之有”,即不難的意義。
【評析】
“父母在,不遠遊”是先秦儒家關於“孝”字品德的詳細內容之一。曆代都用這個孝字原則去束縛、要求後代為其父母儘孝。這類孝的原則在明天已經落空了它的意義。
【註釋】
孔子說:“父母活著,不闊彆故鄉;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有必然的處所。”
①放:音fǎng,同仿,師法,引申為尋求。
【註釋】
4.19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①,遊必有方②。”
【譯文】
孔子說:“當代人不等閒把話說出口,因為他們以本身做不到為光榮啊。”
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惟的首要內容,待人忠恕,這是仁的根基要求,貫穿於孔子思惟的各個方麵。在這章中,孔子隻說他的道是有一個根基思唯一以貫之的,冇有詳細解釋甚麼是忠恕的題目,在前麵的篇章裡,就答覆了這個題目。對此,我們將再作分解。
【原文】
這是孔子對本身和本身的門生常常議論的題目,是他立品處世的根基態度。孔子並非不想成名立室,並非不想身居要職,而是但願他的門生必須起首安身於本身的學問、涵養、才氣的培養,具有足以勝任官職的各方麵本質。這類思路是可取的。
子遊說:“事奉君主過分囉嗦,就會遭到欺侮;對待朋友太囉嗦,就會被冷淡了。”
②勞:憂愁、煩勞的意義。
【註釋】
【譯文】
【原文】
【譯文】
4.17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孔子說:“為尋求好處而行動,就會招致更多的痛恨。”
孔子說:“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對的處所),要委宛地勸說他們。(本身的定見表達了,)見父母內心不肯服從,還是要對他們恭恭敬敬,並不違背,替他們勞累而不痛恨。”
【譯文】
4.20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①
①約:束縛。這裡指“約之以禮”。
【原文】
【譯文】
【譯文】
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應當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當自我檢驗(本身有冇有與他附近似的弊端)。”
①幾:音jī,輕微、委宛的意義。
②方:必然的處所。
②鮮:少的意義。
【譯文】
【原文】
【原文】
【評析】
【原文】
4.12 子曰:“放①於利而行,多怨②。”
①遊:指遊學、遊官、經商等外出活動。
4.24 子曰:“君子欲訥①於言而敏②於行。”
【註釋】
【原文】
②怨:彆人的痛恨。
【原文】
【譯文】
【評析】
①數:音shuò,多次、多次,引申為囉嗦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