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審應覽第六(1)[第2頁/共4頁]
重言
公子遝相周,申向說之而戰。公子遝訾之曰:“申子說我而戰,為吾相也夫?”申向曰:“向則不肖,固然公子年二十而相,見老者而使之戰,叨教孰病哉?”公子遝無以應。戰者,不習也;令人戰者,嚴駔也。意者恭節而人猶戰,任不在貴者矣。故交雖時有自失者,猶無以易恭節。自失不敷以難,以嚴駔則可。
鄭國多相縣以書者,子產令無縣書,鄧析致之。子產令無致書,鄧析倚之。令無窮,則鄧析應之亦無窮矣。是可不成無辯也。可不成無辯,而以獎懲,其罰愈疾,其亂愈疾。此為國之禁也。故辯而不當理則偽,知而不當理則詐。詐偽之民,先王之所誅也。理也者,是非之宗也。
魏昭王問於田詘曰:“寡人之在東宮之時,聞先生之議曰:‘為聖易。’有諸乎?田詘對曰臣之所舉也。”昭王曰:“但是先生聖於?”田詘對曰:“未有功而知其聖也,是堯之知舜也;待其功而後知其舜也,是市人之知聖也。今詘未有功,而王問詘曰‘若聖乎’,敢問王亦其堯邪?”昭王無以應。田詘之對,昭王固非曰“我知聖也”耳,問曰“先生其聖乎”己因以知聖對昭王。昭王有非其有,田詘不察。
離謂
作者:呂不韋
孔子見溫伯雪子,不言而出。子貢曰:“夫子之慾見溫伯雪子好矣,今也見之而不言,其故何也?”孔子曰:“若夫人者,目睹而道存矣,不成以容聲矣。”故未見其人而知其誌,見其人而心與誌皆見,天符同也。賢人之相知,豈待言哉?
齊人有淳於髡者,以從說魏王。魏王辨之,約車十乘,將使之荊。辭而行,有以橫說魏王,魏王乃止其行。失從之意,又失橫之事,夫其多能不若寡能,其有辯不若無辯。周鼎著倕而齕其指,先王有以見大巧之不成為也。
二曰:人主之言,不成不慎。高宗,天子也。即位,諒暗。三年不言。卿大夫驚駭,患之。高宗乃言曰:“以餘一人正四方,餘唯恐言之不類也,茲故不言。”古之天子,其重言如此,故言無遺者。
荊莊王立三年,不聽而好讔。成公賈入諫,王曰:“不穀禁諫者,今子諫,何故?”對曰:“臣非敢諫也,願與君王讔也。”王曰:“胡不設不穀矣?”對曰:“有鳥止於南邊之阜,三年不動不飛不鳴,是何鳥也?”王射之,曰:“有鳥止於南邊之阜,其三年不動,將以定誌意也;其不飛,將以長羽翼也;其不鳴,將以覽民則也。是鳥雖無飛,飛將沖天;雖無鳴,鳴將駭人。賈出矣,不穀知之矣。”明日朝,所進者五人,所退者十人。群臣大說,荊國之眾相賀也。故《詩》曰:“何其久也,必有以也。何其處也,必有與也。”其莊王之謂邪!成公賈之讔也,賢於太宰嚭之說也。太宰嚭之說,聽乎夫差,而吳國為墟;成公賈之讔。喻乎荊王,而荊國以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