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第3頁/共23頁]
同年10月,周作人又寫《顏氏學記》,峻厲怒斥“日本以外則不吝與天下為敵,欲吞噬亞東,內則勇於在粉碎國法,欲用暴烈手腕建立法西斯政權”。
一二·九遂未產生血案。至今史乘上很少提章太炎在此次愛國活動中的感化。
這或許恰是胡適每發抗日政論時,既“哀矜敬慎”,又不給抗日潑冷水,而是揆時度勢,知製有節,低調而不失期心。
值得研討的是,20世紀20年代前期,魯迅與周作人在小我豪情上已是水火不容,形同陌路了。但他們之間在很多首要題目的觀點上,如反對文學做政治手腕,要求文學成為“傳道”“載道”的東西等題目的觀點上,是有驚人類似的處所。
更令人驚奇的是,日本敗北以後七十年,日本學術界仍對留學日本的周氏兄弟和郭沫若等人的研討趨之若鶩,而對中國新文學活動奠定人胡適的研討冷冷僻清,乃至依如第二次天下大戰時對胡適充滿仇恨。
胡適在《跋蔣廷黼先生的論文》一文中,再次誇大把國度政治的改革放在首位:
1936年,吳承仕在《期間文明》頒發《一二·一二的請願遊行與學運》,翌年又在該刊頒發《新門生個人的呈現》,都是總結一二·九活動以來門生愛國活動所獲得的生長,同時揭穿百姓黨分裂學運的各種詭計。就是在這一年暮秋,經中共地下黨的磨練,吳承仕被采取為中共黨員,與齊燕銘等編在同一特彆小組。
12月9日,北風凜冽,中國大學師生的步隊裡,頭髮已染霜的吳承仕與門生並肩而行,趕到新華門前集會。那邊軍警已持刀槍鑒戒,氛圍肅殺。從各方會合到新華門的步隊,標語震天,然後是慷慨的演講。吳承仕振臂而呼,滿腔熱忱。軍警受命拘繫門生,吳承仕又千方百計馳驅救援,並寫文章鼓吹抗日救國,揭穿當局不抵當政策。
1932年8月25日,日本內閣外相內田在第六十三屆議會上做了日本決定從速承認偽滿洲國並加以政治軍事援助的演講。過了五天,胡適於8月29日夜寫出《內田對天下的應戰》一文,頒發在《獨立批評》第十六號上。文章指出:
1935年1月1日出版的《文學》雜誌,頒發了一篇《林語堂論》。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左聯的論理家胡風。在文章中,針對周作人關於藹理斯將叛徒與隱士統於一身的觀點,胡風指出:“藹理斯底期間已經疇昔了。季世的我們已經發明不出來迴避了實際主義而又對實際有主動感化的門路。就現在的周作人氏說罷,要叫‘傖父豎子’的我們在他內裡找出在實在意義上的‘叛徒’來,就是一個天大的困難。”意義是作為“隱士”的周作人,已落空了他的汗青主動感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