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聖人之道(本卷完)[第3頁/共6頁]
遠處的山頭,炫雨梅花、銀月玄玄,領著一眾玄羽兵團藏在那邊,小嬰也陪在她們身邊。
“是對是錯,賢人又何曾在乎?賢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劉桑道,“當然,若能夠代代出賢人,何嘗不是一件功德,但賢人何其少,悍賊何其多,因而賢人之法度,總為悍賊盜取,悍賊假裝成賢人,假借賢人之‘仁義’,而行禍害天下之實事,以是‘賢人不死,悍賊不止’、‘賢人已死,則悍賊不起,天下平而無端’,便是這個事理。”
夏縈塵道:“隻是想起當年,創出女魃惔焚法、應龍霸江法、誇父劈日法的傳古大師曾經斷言,大宗師之上,另有‘賢人之境’,而金烏穀、蟾宮、星門亦如此固執於造‘聖’,以是想曉得,到底甚麼是‘賢人’?”
劉桑亦是長歎:“大亂以後,總有明主呈現,正如賢人身後,總不免伏屍百萬。豪傑不幸,生於亂世,刀光劍影,不知明日是否能活。豪傑幸甚,生於亂世,仗劍高歌,一展抱負。”看著漸出的朝陽:“回想一下,直到現在,我也不曉得,插手這場戰役,到底是對是錯。”
夏縈塵道:“但這並非賢人的錯……”
***
火,滿是火!
又笑道:“不過本質上,莊子與老子普通,都不過是借喻罷了,老子假借‘賢人’,說的是他小我的理念,莊子倒是暗批儒家的‘賢人’和‘三綱五常’之類的周禮,實在他們口中那種‘至公忘我’的賢人,向來就冇有存在過,反而是莊子所說的‘悍賊’,向來冇有消停過。”
夏縈塵道:“你不是會‘掐指一算’麼?”
劉桑道:“提及道家,老子和莊子對‘賢人’都有各自的觀點,老子《品德經》有雲:六合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賢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甚麼是芻狗?就是草紙做的狗,用在祭奠上,用完就拋棄的東西。這倒不是說賢人真的不仁,而是言賢人之無情。有情便有私心,有私心便難以做到公允,而賢人必須至公忘我,不過老子真正推許的是‘有為而治’、‘老死不相來往’,所謂‘我有為,人自化;我好靜,人自正;我無事,人自富;我無慾,人自樸’,感受上不過是借‘賢人’之口,鼓吹他本身的理念,他口中的‘賢人’,底子就不是人,隻如果人就不成能做獲得,也恰是是以,道家普通不會將他們的祖師爺老子說成賢人,因為老子的本意實在是‘絕聖而棄智’,這一點,在莊子的《胠篋》中說得特彆較著:‘賢人已死,則悍賊不起,天下平而無端矣!賢人不死,悍賊不止’。”
劉桑問:“她還說過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