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第2頁/共4頁]
#8『賢』下《閒詁》、《校注》依王念孫說增『為』字,是也。
今王公大人慾王天下、正諸侯,夫無德義,將何故哉?其說將必挾震威強。今王公大人將焉取挾震威強哉?傾者民之死也。民,生為甚欲,死為甚憎,所欲不得而所憎屢至,自古及今,何嘗能有以此王天下、正諸侯者也。今大人慾王天下,正諸侯,將欲使意得乎天下,名成乎後代,故不察尚賢#8政之本也。此賢人之厚行也。
但是繁華為暴以得其罰者,誰也?曰:若昔者三代暴王桀紂幽厲者是也。何故知其然也?曰:其為政乎天下也,兼而憎之,從而賤之,又率天下之民以詬天侮鬼,賤傲#6萬民。是故天鬼罰之,使身故而為刑戮,子孫離散,室家喪滅,絕無後嗣,萬民從而非之曰暴王,至今不已。則此繁華為暴而以得其罰者也。
#1『近』,《校注》據正德本和《治要》補作『遠近』。
但是繁華為賢以得其賞者,誰也?曰:若昔者三代聖王堯舜禹揚文武者是也。以所得其賞何也?曰:其為政乎天下也,兼而愛之,從而利之,又率天下之萬民以尚尊天事鬼,愛利萬民。是故天鬼賞之,立為天子,覺得民父母,萬民從而譽之日聖王,至今不已。則此繁華為賢以得其賞者也。
#9『言』,《閒詁》、《校注》依王念孫說改成『之』。
但是親而不善以得其罰者,誰也?曰:若昔者伯鯀,帝之元子,廢帝之德庸,既乃刑之於羽之郊,乃熱照無有及也,帝亦不愛。則此親而不善以得其罰者也。
#2『異』,《閒詁》、《校注》皆依他本作『富』,是也。
#4『鬱』,《閒詁》、《校注》二本依盧、王之說改成『爵』。
#11以上十二字據王念孫說補。
註釋:
#5『未』,《校注》據李本改成『皆』。
古者聖王既審尚賢,欲覺得政,故書之竹帛,琢之盤盂,傳以遺後代子孫。於先王之書《呂刑》之書然:王曰:於,來,有國有土,告女訟刑。在今而安百姓,女何擇言人?何敬不刑?何度不及?能擇人而敬為刑,堯舜禹湯文武之道可及也。是何也?則以尚賢及之。於先王之書《堅年》之言然,曰:曦夫聖武知人,以屏輔而身。此言先王之治天下也,必挑選賢者,覺得其摹屬幫手。
是故昔者,堯有舜,舜有禹,禹有皋陶,湯有小臣,武王有閎夭、泰顛、南宮括、散宜生,而天下和,百姓阜。是以近者安之,遠者歸之。日月之所照,舟車之所及,雨露之所漸,粒食之所養#13,得此不勸譽。且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實將欲為仁義。求為上#14士,上欲中聖王之道,下欲中國度百姓之利,故尚賢之為說,而不成不察此者也。尚賢者,天鬼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