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9)[第2頁/共6頁]
阿難言。我雖識此見性無還。雲何得知是我真性 阿難問意。前對八境。權指妄見有無還義。因是得識本真元性不生不滅。為複隻此表知性常。為更有義。彆得真妄。故如此何得知等 向下。更約用有好壞體無差彆。用約人辨。體對物論。斯則前後三義以辨真也。一顯無生滅。二明有勝用。三示無不同。故此答釋分為二科。一約用好壞以略明
今複告汝。汝與如來坐隻陀林。更觀林苑乃至日月各種像殊。必無見精受汝所指。汝又發明。此諸物中何者非見 所指物像既不是見。反應非見。若了唯真。更無是見非見。以不了故隨語生執。洎乎征詰。罔知所從。向下會通皎然可見 三答釋不知
則知汝心本妙潔白。汝自迷悶。喪本受輪。於存亡中常被漂溺。是故如來名不幸湣 前將八境。以對妄見權示無還。由是則知。本妙明心何嘗生滅。本有真性迷而不知。卻執緣塵自取流浪。如前文雲。由汝無始至於此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然雖權指。意顯便是。以末不離本故 三約體用重明二。一伸問
阿難。若複欲令入無周遭。但除器方。空體無方。不該說言更除虛空方相地點 入達解也。若欲達解無周遭義。但去器之周遭不成更除虛空方相。若欲達解無大小義。但去塵境大小。不成說言見性寬狹 三就疑問破二。一以延破縮疑
阿難。極汝見源。從日月宮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諦觀。雖各種光亦物非汝。垂垂更觀。雲騰鳥飛風動塵起樹木山川草芥人畜。鹹物非汝 極窮也。研窮汝之見性。自遠至近。所見不過物像。非是汝之見性。芥小草也 二明非物之見是真性
汝見八種。見奪目性當欲誰還 能觀八種之見。名為見奪目性。既非緣生。當還何所。豈同八境各有所歸 二釋
阿難當知。若空見是。既已成見。何者是空。若物是見。既已是見。何者為物 諸像雖差。不離空有。故將二事。以辨是見也 四使其明示
眾生洞視不過分寸 隔紙瞙不見外物。隔皮膚不見五藏。豈同前聖真見之用。斯則真見妄見前後五重。條然可辨。而如此何得知是我真往。胡不察焉 二約體非物以廣辨二。一正辨見體非物三。一標塵
若同見者名為見吾。吾不見時。何不見吾不見之處 汝若執言。我與世尊同緣物時。世尊之見既著彼物。我見物時便是見佛之見。經文省略。但雲見吾。此牒所計也。即便破雲。吾不見時何不見吾不見之處。意雲。我若不緣彼物之時名為不見。此不見體汝應合見。為何不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