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第2頁/共12頁]

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支撐阿睦爾撒納兵變,次年阿睦爾撒納敗逃俄境,沙俄回絕引渡。阿睦爾撒納的失利,使沙俄在中國西部蒙古地區的擴大活動又一次受阻。而後近百年間,兩國邊疆呈現一段臨時的戰役期間,兩邊貿易日見頻繁。但是,蒙古民族同全部國度運氣休慼相乾,正麵對著一個新的嚴峻的汗青期間的到來

盟旗軌製本色上是對蒙古封建體製的鼎新和調劑。它是中心集權製下的封建領地製,有彆於封建盤據期間的蒙古封建領地。它在原鄂托克根本上改建為旗,有其統領的領地和布衣,劄薩克旗長由清廷直接任命,不再是集大權於一身的蒙古封建領主。旗地一經規定,嚴禁相互侵越兼併。王公貴族以及布衣人等,不得隨便超出旗界,如果私越旗界,都要遭到罰畜等峻厲懲辦。大要上是為了庇護各旗封地,實際上是隔斷、分化蒙民。清廷乃至公佈內蒙古地區的蒙前人不得同其他地區蒙前人通婚的禁令。凡內蒙古台吉等若私行與喀爾喀、厄(額)魯特有婚姻來往,當即革去爵職,不準秉承,所屬布衣撥歸近族兄弟,產業及牲口充公歸公。今後又規定"凡王以下至閒散蒙人犯禁與喀爾喀、厄魯特、唐古特、巴爾呼攀親者,照定律定罪"。製止蒙民之間通婚已屬罕見,而其懲罰又如此之重,不但罪及本人和有關人等,連失策卡倫官員也要遭到撤職、抄冇產業等峻厲處罰。

1904年(光緒三十年)東清鐵路公司同黑龍江處所當局簽訂"黑龍江鐵路公司砍木條約"。按照這個條約,鐵路公司可在呼倫貝爾地區成吉思汗、牙克石站段300千米內,肆意采伐樹木;呼蘭河與諾敏河交彙處上遊長150餘千米、寬50餘千米地段,叉林河與濃濃河交彙處上遊長85千米、寬35千米地段,兩處叢林也"統歸鐵路公司砍伐,華人不得過問"。本地住民入山砍木,要向俄人領票,反客為主,各式刁難。該公司今後又獲得"將利用敷餘之木植外賣"的權力。此例一開,俄商爭相而至,擅訂"條約",侵犯或運營大片林場,成果"大率由公司購取質料,突變而為小我停業。由中國官署之授予,漸轉為私家授予,利權地點,轉以資敵"。每年僅運往哈爾濱、滿洲裡等地的木料代價即達大洋10餘萬元。有的林場附設鋸木廠、木料乾餾廠、鬆節油廠、洋火廠等木料加工廠,將多量成品或半成品高價轉售各地,有的直接運回俄國。據開端估計,第一次天下大戰前俄國每年掠走代價約莫1億元以上的木料。